首页 > 专题 >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 十年,与高新区共同走过的岁月

十年,与高新区共同走过的岁月
发布时间:2022-08-18 11:18:38   

是什么特别的安排,能与这里结缘?还记得是2012年8月,第一次来到高新区,有幸成为高新区建设局的一份子。初来乍到,却并没有觉得陌生,志趣相投、专业对口,很快便融入了建设局,融入了高新区。

对于高新区,时常会把它看作是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港湾,“同龄人”的我们,都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纪。转眼间,已伴随高新区走过第一个十年。这十年,高新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主责主业,在面积不足全市1/40的地域面积上,高新区交出了全市工业营业收入约45%的成绩单,堪称发展的奇迹。在这片发展的沃土,威高、迪尚、联桥等本土企业强劲发展,逐渐扩张成为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的链式发展策略,激发出高新区招商引资的“强磁场”,美国惠普、美国捷普、联想图像这些打印机行业的“巨鳄”纷纷落户入驻。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迅速崛起,一座产业新区、发展新区、希望新区已然形成。

工业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血液,服务园区发展的职责使命牢牢地烙在每一个高新区建设者的心尖上。常常看到“急性子”的高新区建设者们说干就干、说走就走,带着“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干劲和冲劲,越是有困难越要往前冲,越是有险阻越要争着上。“背包客”们,往返省城要政策、要指标,似乎优先保障“威海高新区”已经成为常态,而这背后是高新区建设者们专业、敬业的态度和频频“当日往返”的付出。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给高新区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活力,企业的烦心事儿,政府“照单全收”。在建设局工作期间,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建设局的角色正从“行业主管”向“行业服务”转变。特别是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以后,高新区建设局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推进“并联”验收,由规划、城建、市政、园林等科室同步推进竣工验收备案,以往让建设单位“望而生畏”的综合验收“长征路”变成了如今一窗受理、内部流转、全程代办的“短平快”。不仅如此,对由于历史原因不能办理不动产确权登记的企业项目,建设局主动上门支招、量身定制化解方案已经成为工作常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帮助企业又快又好地办理不动产登记,化解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烦恼。这期间可以看得到,建设局的工作作风在不断地转变。

 

不仅经济在快速发展,高新区的城乡面貌也是日新月异。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威海以后,威海市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以“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制定精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而2019—2021这三年,高新区在城市基础设施上以资金和精力的大投入带动基础设施的大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作为威海西大门的两条主干道,文化路和世昌大道先后于2020年和2021年进行更新改造,路面采用高速公路标准、中央隔离护栏采用长安街同款,尤其在景观绿化上,文化路在原有大量品种玫瑰的基础上,再栽植造型玫瑰1万多株,增添树状玫瑰800株,形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色彩缤纷的靓丽花带,成为城区一条美丽的“玫瑰大道”;世昌大道则栽植日本早晚樱1321棵,每年4、5月份是“樱花渐欲迷人眼”的最佳观赏期。不仅是这两条主干道旧貌换新颜,S201、古寨西路匝道等城市主干道建成通车,从高新区到环翠区、经开区形成了“15分钟通行圈”,高新区的市政交通网络功能极大完善,面貌极大改善。

精致城市到底该怎么建、怎样管?高新区正用行动谱写答卷。我们不仅满足于“有型”,更在“有趣”和“有温度”上工笔描绘。三年来,高新区快节奏地新建了笔架山文体公园、华田体育公园、小石岛湿地公园等4处公园和12处街头游园,目的是让高新区居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移步入园”,“花化城市”初见轮廓。不止于此,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高新区在网上的热度也越来越高。网红打卡地火炬八街以及环海路“最美步道”,火遍了“小红书”、“抖音”等网络平台,吸引市民游客纷至沓来,让高新区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越来越广。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这里,这并不是一个“明天的梦”。一批有情怀的设计师、艺术家团队安家高新区,驻场蹲点,通过对火炬八街等街区做“微创手术”,更加突显特色街区的文艺风范。

把市民、游客聚起来的,不仅仅只有火炬八街和环海路这些名声在外的“大网红”,还有一些隐藏在深巷子里、“草厦子”里。在高新区艺海国际小区的地下停车场,如果不是看到画好的停车位和停放的私家车,可能会误认为来到了艺术展厅,墙壁上展示着各样的艺术作品。通过文化和艺术赋能,从区域、空间、产业、文化、品质等多个方面出发,将文化、艺术资源通过有机转化,植入到了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以文化、艺术、美学涵养“精神家园”,放大城市里的“诗意栖居”,让“有趣”落地入心,融入日常。

小区是居民的家,是提高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的“最后一米”。由于起步建设年代较早,高新区已有97个居民小区进入老龄化。说起老旧小区,以往多数人会想到脏乱差;说到老旧小区改造,多数人会想到“刷墙抹粉”。而如今,老旧小区改造却与“订单式”“五星好评”等关键词联系到了一起。“我们辛苦点,让老百姓早受益。”这已经成为高新区建设者的共识。仅2021年,高新区就争取国家、省级无偿奖补资金1.4亿元,总投资3.8亿元对28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惠及居民达到16600户,今年又投资3.6亿元对20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改造的投入、规模、惠及居民人数均居全市首位,受到居民的广泛好评。实际上,这一轮的老旧小区“改造”,更应该称作是老旧小区的“更新”,不仅做到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一起改,小区内道路、绿化及停车位重新规划,还因地制宜配套建设小区内社区服务用房、健身活动区。高新区的建设者们计划再用两年时间对尚未进行改造的老旧小区有序实施更新,前后利用3年时间完成上级确定的5年老旧小区改造任务,让更多居民更早、更好受益。

在扮靓城区的同时,农村也没有落下。还记得2015年夏天来到初村镇小馆村挂职驻村“第一书记”的时候,交通条件、居住环境、饮水安全还都处于“原始部落”,非常落后,精准扶贫还刚刚起步。经过近几年的攻坚,高新区差异化推进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谐生活“美如画”的乡村振兴路子。其中,在高新区农村的南部山区,实施“厕所革命”、“饮水安全革命”、“户户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等一系列利民、惠民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在高新区的北部区域,结合两大千亿级产业园区的建设,实施棚户区改造,村民可以享受到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教育、物业服务、市政配套等服务保障,上楼实现“一步城市化”。

 

这一切一切的发展和变化,身为高新区的建设者,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在前进的道路上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曲”,让我们继续携手与高新区共同走过的岁月,见证高新区谱写更新更美的发展乐章!(郑立杰)

鲁公网安备 371003020001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2

威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 鲁备200900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ICP备06041465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whcmw2009@126.com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1-5191950

网站热线:0631-5191412  网络实名:威海传媒网  网络设计/系统支持:威海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