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临港区 > 最新动态 > 正文

群众“点单”,文化服务精准“配送”!
2023-05-09 15:28:05   来源:威海传媒网   

志愿者为高龄老人上门服务,让他们“空巢”不“空心”;机动车司机在斑马线前减速停车,礼让行人;村居每月举办文艺活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自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推进以来,临港区蔄山镇紧扣群众需求,盘活各类资源,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文明实践发展路径,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让社会更和谐、居民更幸福。

建设“一核心多中心”

组团式文明实践阵地

“文明实践所就建在社区里,既能就近办事,又能参加各种活动,我周末有时间就喜欢带着孩子来看看。”3月26日,秦权社区居民刘新杰说。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文明实践基地就建在哪里。早在几年前,蔄山镇就结合镇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混杂居住范围加大的实际情况,将镇区驻地划分为6个社区,并以社区管辖范围为依据,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场地。如今,蔄山镇已建成符合全年龄层次居民需求、动静结合的多功能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71处。

镇党委政府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按照“场所最小化、服务最大化”原则,建设镇级示范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实践基地内设有理论宣讲活动室、科学普及活动室、文化活动室、体育健身活动室,是一处集理论宣讲、爱国教育、志愿服务、传统文化、文明培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精神文明服务平台。

近年来,蔄山镇新文明实践站的点位“遍地开花”,为居民幸福生活增添了不少亮色。按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标准》要求,蔄山镇打造了2处文明实践家庭站、2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2处大型广场。同时,依托商业小区,通过新建、场地置换、物业用房盘活等方式,建设“蔄意小屋”44处,累计为蔄山镇3.6万名居民提供服务。在此基础上,还推动文明实践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等,打造了一大批“不设墙”的新型阵地。

  文明实践只有建章立制,才能常抓不懈。为此,蔄山镇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系统化健全调度、管理、督导、考核机制,推动工作规范化推进、常态化开展。同时还健全了各项制度,为实践所、站配备专业工作人员,最大化将基层阵地用起来、使工作力量动起来、让文明实践活动热起来。越来越多的蔄山百姓在家门口找到了“身有所栖、心有所寄”的文明实践新场所。

创新理论宣讲形式

凝聚民心共识

3月31日一大早,蔄山镇福鼎社区党支部书记孙振杰带领社区10多名志愿者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他们兵分多路,前往商业街、居民区和文化广场等公共场所,或讲解最新政策,或参与公益劳作,或直接帮群众解难题……对于这种社区党支部书记示范带动文明实践的新做法,居民们纷纷点赞。

对于蔄山镇来说,新时代文明实践就是以广大社区、农村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向基层宣传践行党的科学理论、重大举措等,传播党的声音、培育文明新风、传承优秀文化,解决镇域城乡一体化文明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目前,蔄山镇有71名党组织书记像孙振杰一样,因地制宜,积极筹划,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充分调度志愿力量开展群众乐意、满意的各类文明实践活动。

蔄山镇成立8支宣讲队和红色宣讲团,充分发挥领导干部、老党员、专家学者的示范带动作用,用活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以“小喇叭”“小马扎”“小板凳”“小广场”“小舞台”的形式,用接地气的话语把党的新理论面对面、心贴心地传递给群众。“宣讲用的是我们老百姓能听懂的大白话,每个小故事十分八分钟,挺有趣。”福鼎社区居民朱其满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场听完惠民政策宣讲后,收获颇多。

  在蔄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大讲堂上,理论政策宣讲形式多样,既有“讲”,也有“演、诵、唱、谈”,群众在春风化雨中感受理论温度、思想魅力。粗略统计,今年以来,蔄山镇已开展宣讲101场,受众达3430人次。其中,在2022年临港区组织的“中国梦·新时代·新征程”百姓宣讲比赛中,蔄山镇推荐的作品获区百姓宣讲理论类一等奖。

同时针对农村实际,蔄山镇重视宣传引导示范带动,让理论宣讲“上接天线,下接地气”。通过“月月谈”、村“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做好持续深化移风易俗的思想工作。除此之外还围绕重点工作领域,通过微信公众号、明白纸发放等积极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带领大家摒弃陋习、践行文明。从节约不浪费入手,从婚丧事抓起,引起广大村民重视和自觉参与,坚决抵制大操大办、高额彩礼、恶俗婚闹等不良风气,并将相关内容写入村规民约中。

丰富活动精准服务

怀抱着刚出生四个多月的小孙子,蔄山镇胡家东村的赵爱香心里美滋滋的。儿媳妇妈前妈后地叫着,婆媳关系非常融洽。用赵爱香的话说,这多亏了镇上的一次培训。

新时代文明实践,到底实践什么?百姓需求才是重点!在蔄山,镇党委严格落实“实践必须走实,实践必须求效果”的原则,结合群众需求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赵爱香所提的这次培训,就是镇党委政府前阵子举办的一场育婴师培训。

近年来,蔄山镇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模式,由镇级团队组织“群众点单,部门接单”的针对性培训,通过专业技能培训,给不同群体提供精准服务。在今日蔄山,既有类似提升就业技能的育婴师、手工品类的培训,也有紧扣时代脉搏,网上冲浪的电商培训等。不但如此,结合基层群众文化需求,镇党委政府也广泛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通过组织民俗手艺互动等各种方式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社区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村级活动也没“落后”。就在2月底,蔄山镇西道头村成立了临港区第一家村级社会工作服务站,创办了“农民夜校”。村党支部发挥引领作用,积极联系高级农艺师、志愿者进村,通过开展讲座、田间实地教学等形式,为农民传授专业技术,指导村民做好果树修剪、大姜种植、小麦松土、土壤改良等,增加村民经济收入。

  丰富活动内容的前提是要搭建多元化志愿服务队伍。对此,蔄山镇依托文明实践所成立6支镇级志愿服务队伍,213个村居级服务队。全年开展了近3000场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活动,为不同群体提供精准服务,持续组织开展精准高效、多元普惠的志愿服务活动。

  这些服务队伍里既包括乡土文化人才、“五老”人员、返乡创业人员,也有很多本地创业居民和新时代农民,他们可以为群众讲演红色故事,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给群众提供各类技能培训和指导,甚至是一些资源的链接和业务合作。就像前几天在西道头村开展的一堂“传统蒲草编织技术”培训课,威海麻绳编织艺人王衍富到村里手把手教技术、面对面讲产品市场化路径,还直接给老百姓解决了产品销路,如此从学到做再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一下子让村里不少老百姓有了兴趣。农闲时节,做点手艺活,还不愁销路,这可不就是百姓增财添福的好事。

如此好的效果既是镇党委政府统筹考虑、务实推进的结果,也是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向专业要文明,向专业要幸福”的理念使然。

  在蔄山,即便是志愿服务队伍,蔄山镇党委政府也坚持走志愿服务专业化路径。镇党委政府与山东大学(威海)专业社工团队建立合作,由高校帮助镇级志愿服务队伍建设顶层结构,协助镇党委政府设置活动内容,并进驻蔄山,具体操持一些示范类、具有推广意义的志愿服务项目。

各方合力施肥、浇水、培育,深埋于土壤中的文明实践种子正在蔄山大地发芽、抽穗、开花,群众积蓄已久的文化创造热情被激活,越来越多蔄山人与文明同行,共赴美好春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发力自主研发,永柏微电机驶上“新赛道”
下一篇:威海市足球项目裁判员技术技能培训班在临港区开班

鲁公网安备 371003020001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2

威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 鲁备200900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ICP备06041465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whcmw2009@126.com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1-5191950

网站热线:0631-5191412  网络实名:威海传媒网  网络设计/系统支持:威海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