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临港区 > 最新动态 > 正文

【果香汪疃】首届临港区汪疃镇蚕桑文化节启幕
2025-05-13 09:56:52   来源:   

5月1日,临港区汪疃镇太公缘农耕部落内彩旗招展、驼铃回荡,首届临港区汪疃镇蚕桑文化节暨“千人小蚕农计划”启动仪式拉开帷幕。百余组亲子家庭身着汉唐服饰,手持“通关文牒”化身“丝路探险家”,搭乘“张骞号”蚕宝小火车,穿越时空隧道,开启了一场融合非遗技艺、农耕体验与沉浸式剧情的文化之旅。这场以桑蚕文化为脉络的盛会,不仅为亲子家庭搭建了传承传统技艺的桥梁,更以“文旅+教育”的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

沉浸式场景

从“时空隧道”到“丝路工坊”      

当日早晨7时30分,活动现场已人潮涌动。古桥“时空隧道”两侧,汉唐灯笼与丝绸彩带随风轻舞,古筝曲与驼铃声交织成一曲流动的乐章。身着汉服的工作人员为孩子们佩戴蚕形头饰、为家长别上桑叶徽章,并递上内含任务卡与地图的“通关文牒”。随着一声“启程”的号令,百余组家庭正式踏上全天候的丝路闯关之旅。

首站“汉唐工坊”内,石磨转动间乳白豆浆汩汩流淌,卤水轻点后白玉豆腐凝结成型,孩子们将贴有“丝路豆腐”标签的成品小心收入囊中。花饽饽课堂上,南瓜泥塑形的“蚕宝宝”、菠菜汁染绿的“桑叶”在巧手中诞生,蒸笼掀开时麦香四溢,引得阵阵惊叹。土灶前,稚嫩小手翻炒桑叶,茶香弥漫中,一罐罐“丝路茶”凝结劳动智慧;桑皮绳编织区,亲子合力将柔韧枝条化为蚕茧挂饰,悬挂于“心愿树”上随风轻摇。每完成一项任务,汉服守关吏便以青铜印章为通关文牒烙下“汉唐工坊印”,一句“巧手传匠心,使团可前行!”让文化传承变得触手可及。随着“张骞号”汽笛长鸣,小火车驶入“西域奇珍”探索区。张骞菜园里,农作物舒展枝叶,孩子们俯身观察叶片纹理,用彩笔在“植物日记”上描绘心中奇珍;种植体验区,亲子协作松土搭架,挂上专属认养牌,将农耕文明的接力棒紧握手中。午间的“丝路桑麻宴”以桑芽包子,桑芽菜粑粑,桑葚莲子,桑葚粥等乡土美食抚慰味蕾,草地露营区的霍比特小屋与蚕茧灯串装点的帐篷则成为亲子乐园——手绘风筝乘风而起,寻宝游戏中“隐藏的蚕宝”引发阵阵欢呼,为午后探险积蓄能量。

生态教育与生命体验

从湖畔冒险到萌宠互动     

当日下午的“丝路湖大冒险”将活动推向高潮。亲子赤足踏入清凉浅水,徒手捕捉塑料鱼破解线索,捞起真实小鱼后轻放归湖的举动,让生态保护理念悄然扎根。萌宠王国内,小羊、兔子等“丝路伙伴”引发孩子们雀跃,喂食桑叶、寻觅彩蛋、手绘动物日记等环节,将生命教育融入温情互动中。傍晚时分,集齐六枚印章的家庭重返起点广场,在“蚕桑国王”见证下获颁“丝路小使者”证书与蚕桑礼包,并将全天创作的手工艺品装入“时光胶囊”,埋入太公缘农耕部落的花园,约定次年重启这份跨越时空的记忆。

作为活动的重要延伸,“千人小蚕农计划”同步启动。太公缘农耕部落作为威海市儿童友好小镇创建单位及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向参与家庭发放“蚕宝科学盒”,内含蚕宝幼虫及喂养指南。孩子们将在未来数周内化身“小蚕农”,通过每周配送的新鲜桑叶观察生命蜕变,后续还可参与养蚕故事分享、创意蚕房评选等系列活动,让蚕桑文化教育从单日体验延伸为长期实践。

“我们以‘蚕桑+文旅’创新模式,将古籍中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触摸的鲜活场景。”太公缘农耕部落负责人蒋波表示,这场文化节不仅是活动,更是一场文化觉醒——家长与孩子共同成为传承者,在磨豆腐时感悟匠心,在抽丝剥茧中读懂文明。未来他们还将开发四季主题活动,让汪疃镇成为传统文化与自然教育融合的示范地。

三维设计

文化、生态与教育的深度结合     

本届文化节通过“剧情闯关+生态教育+长效研学”的三维设计,成功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样本。活动现场,孩子们在非遗手作中传承匠心,在农耕体验中读懂自然,在生态冒险中树立责任意识。家长王女士感慨:“孩子不仅学会了磨豆腐、编桑绳,更懂得了蚕宝宝从卵到茧的生命历程,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比书本更生动。”

活动落幕时,参与活动家庭在“张骞号”前挥舞通关文牒,齐呼“丝路传奇,蚕宝同行”的瞬间,不仅为这场寓教于乐的文化盛宴画下句点,更昭示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巨大潜力。从驼铃悠扬的汉唐工坊,到碧波荡漾的丝路湖畔,再到萌宠环绕的生态乐园,这场以桑蚕为媒的文化之旅,让千年丝路文明在亲子互动中焕发新生,也让乡村振兴的“桑蚕经济”在文旅融合中破茧成蝶。

随着“千人小蚕农计划”的持续推进,汪疃镇正以桑蚕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文旅融合的新篇章。太公缘农耕部落依托蚕桑文化节,已开发桑叶茶、蚕丝被等20余种文创产品,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周边30余个农户增收。未来,太公缘农耕部落计划建设蚕桑文化博物馆、非遗工坊集群,并推出“四季蚕桑”研学课程,让传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果香汪疃】有口福啦!“五一”来临港汪疃镇实现“采摘自由”
下一篇:最后一页

鲁公网安备 371003020001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2

威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 鲁备200900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ICP备06041465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whcmw2009@126.com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1-5191950

网站热线:0631-5191412  网络实名:威海传媒网  网络设计/系统支持:威海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