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怀揣梦想、充满朝气、饱含热情的耕耘者,带着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扎根在田间地头、忙碌于果园枝头、拼搏于电商浪潮,用汗水和智慧,用拼劲与干劲,书写着威海现代农业的新篇章。他们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科技兴农的践行者,更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
为此,威海市委农办、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推出《耕耘答卷:威海新农人》栏目,我们将走进威海新农人的世界,挖掘他们背后的奋进故事,记录他们的艰辛与喜悦,也见证他们为乡村带来的新变化。第五期节目,我们采访的是——鸿树林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王世金。
4月,当露天大樱桃还处于开花坐果期时,位于威海市临港区汪疃镇的鸿树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大樱桃已经迎来了销售高峰期。
180元一斤的价格并不便宜,可鸿树林农业科技公司的订单却一个接一个,供不应求。回头客们下了订单,耐心地等着树上的大樱桃成熟,就为了这一口舌尖上的甜蜜。
樱桃大棚里,翠绿的枝叶下,暗红色的美早饱满诱人,黄色的黄蜜果香四溢。挂在枝头的果实,每一颗都是鸿树林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王世金心间的宝贝。
1984年,王世金退役转业回到威海。靠着积攒的100万元资金,王世金在汪疃镇租了80亩的土地,“20年前,大樱桃还不普遍,考虑到大樱桃管理中人工成本较低,威海樱桃采摘供应周期又比较短,所以就决定种大樱桃。”
樱桃种植受气候影响极大。老话讲,樱桃十种九不收。当地的老百姓也说王世金种不成樱桃,可他偏不信。
80亩大樱桃在平地种上了,第一年,遇上干旱,全部干死了。第二年,又重新起垄种,赶上下雨,全部涝死了。
现实给了王世金狠狠一击。但却没有击退这位老兵要种成大樱桃的决心。在不断总结探索中,王世金研究出了“起垄栽培技术”和“滴灌微喷技术”,将影响大樱桃种植的干旱和水涝问题彻底解决。
原以为可以坐等丰收,却没想到又遇到了霜的干扰。借鉴老一辈种大田抗霜的经验,王世金又创新“烟熏防霜法”,用油桶装上木渣,点火熏烟,防止樱桃花芽被冻死。
“现在到我的露天樱桃园看,每一个树枝、每一个花芽,都非常健壮。”言辞中的自信来源于王世金对种植技术的不懈探索。
露天大樱桃种植成功后,王世金又瞄准了设施大樱桃种植的前景。2019年底,依托于露天种植的经验,王世金一下子投资了21个大樱桃大棚。
与其他果类设施种植不同,设施大樱桃仍然受温度和湿度的制约,且技术要求更高。
第一年雨水大,棚里湿度大,棚里樱桃爆口率达到40%,这是王世金始料未及的。
王世金又重新对樱桃生长规律进行了“抽丝剥茧”的研究,“我们开始给樱桃树补钙,增加柔性,还会在下雨前提前浇点水,防止一下雨樱桃短时间‘吃’进太多的水。”王世金说道。
尽管已经年过六旬,可王世金却早早地“玩转”起智慧农业。依托于威海农业部门与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指导建设的水肥一体化中控系统、雾化系统、温控系统,王世金用一部手机就可以完全控制21个大棚,实现智能化控制浇水、灌溉、通风,实时调控大棚的温度,让樱桃的成熟期能够从春节持续到6月底。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世金得知水果中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酶)能够清除人体毒素。这让王世金找到了新的竞争点,在多次外出考察、与种植大户研究后,他采用中药药渣来改善土壤,将自家樱桃的SOD的含量提高到46.6微克,成为新的销售亮点。
口感好、口味好、营养好,让王世金从来不愁销售问题。王世金注册的“鸿树林”大樱桃商标声名远播,大樱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20多个省市,回头客达到90%以上。
从种植樱桃的“门外汉”到现在成为樱桃园的技术员、管理员、销售员、经理,王世金用20年的时间验证了一件事——“做农业必须要用心”。
直到现在,王世金还保留着每天早上到樱桃园转一遍的习惯,看到管理安排有序推进、樱桃按照预想成长,是他最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