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汪疃镇怡合社区,一座占地300平方米的社区书院正悄然改变着居民的生活轨迹。这里不仅是书香弥漫的阅读空间,更是居民分享知识、传承文化、凝聚情感的“社区客厅”。今年以来,汪疃镇以“怡生活·合家乐”为理念,通过资源整合、精准服务和多元活动,让社区书院成为居民家门口的“文化学堂”和“幸福驿站”,绘就出一幅邻里相亲、文化惠民的新图景。
阵地融合:从“空间叠加”到“功能共生”
社区书院的生命力,源于其与居民日常需求的深度契合。怡合社区书院依托汪疃镇灯塔书屋,将原本单一的阅读空间拓展为集文化服务、休闲娱乐、睦邻议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书院内,万册图书按不同读者群体分区陈列,电子阅览室、无障碍电梯等设施一应俱全。原木色调的阅读区与色彩明快的儿童区相映成趣,营造出静雅温馨的氛围。
每逢周末,书院里总是洋溢着欢声笑语。在精心布置的活动区内,居民们或围坐探讨书中的智慧,或携手完成手工作品。一位常来书院的退休教师感慨:“这里不仅有好书,更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每次来都像回家一样温暖。”如今,书院已成为居民“愿意来、留得下、还想来”的社区客厅,日均接待居民超百人次。
多元课程:从“单向输送”到“精准滋养”
如何让文化服务真正“对味”居民需求?怡合社区书院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书院通过深入调研居民需求,联合汪疃镇书法家协会、花饽饽培训学校、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等机构,打造了一系列精准对接居民需求的特色课程。
在书院明亮的活动室里,胶东花饽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于日芬站在居民中间,手中捧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花饽饽作品,正向大家讲述着她与这项非遗技艺二十年的不解之缘。围坐的社区居民们全神贯注地聆听着,眼神中流露出敬佩与感动。于日芬不仅细致讲解花饽饽的制作技巧与步骤,还分享了自己如何从一名下岗职工,通过坚持与创新,成长为山东省最美女致富带头人和劳模工匠的奋斗历程。她质朴而真挚的话语,让在场的每一位居民都深切感受到了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除了主题宣讲,书院还同步开设书法课程、实用技能培训、各类手工教学等,这些精心设计的课程不仅提升了居民的技能,更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邻里情谊。
校社联动:从“资源互补”到“价值共创”
书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壁垒,实现资源与需求的双向奔赴。怡合社区创新“校社联动”机制,与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等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引入学生志愿者的专业力量与创意活力。
近期,怡合社区携手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在社区书院成功举办“指尖传情·珠韵邻里”串珠手链手工活动。学院志愿者不仅提前备课,还根据居民年龄特点准备了两种不同难度的材料包。针对老年居民动手较慢的特点,志愿者们特意放慢教学节奏,耐心示范每一个步骤。社区工作人员则穿梭其间,及时为需要帮助的居民提供支持。
这种“高校出智、社区出力”的模式,不仅让活动更加专业规范,更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社区服务的理解。一位志愿者深有感触地说:“看到爷爷奶奶们完成作品时开心的笑容,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文化育人:从“活动场景”到“治理载体”
书院的更深层价值,在于将文化浸润转化为社区治理的软实力。重阳节当天,怡合社区特别组织社区老人来到社区书院参加艾灸锤制作活动。活动中,社区工作人员不仅详细讲解制作步骤,更将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合。老人们一边包裹艾草,一边交流养生心得,现场气氛温馨而融洽。一位老人轻敲着刚做好的艾灸锤,欣喜地说:“这个秋天,我要用它来调理身体,社区真是太贴心了!”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居民从陌生到熟悉,从旁观者变为积极参与者。书院悄然成为居民自我教育、互助成长的实践课堂。更令人欣喜的是,活动中蕴含的敬老爱邻、互帮互助的精神,正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社区的文明底色,为构建“邻里和睦、生活和美”的社区生态注入了持久动力。
怡合社区书院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书写着基层文化建设的生动篇章。在这里,每一本书都在传递智慧,每一次活动都在凝聚人心,每一位居民都在成为更好的自己。未来,汪疃镇将继续深化“书院+”模式,让这座精神家园持续散发书香、传递温情,成为照亮辖区居民美好生活的那盏明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