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临港区 > 外埠报道 > 正文

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跨越发展 筑造发展新格局
2014-03-17 14:01:41   来源:   



   风雨兼程谋跨越 春华秋实向未来

    ——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跨越发展纪实

 

    当人们刚刚推开2014年大门之际,威海工业新区完成了最为华美的嬗变——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了这一天,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支持下奋斗了8年。

    8年来,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人以拓荒者的姿态,抢抓机遇,奋发图强,开拓创新,从阡陌纵横到工厂林立,从冷僻之地到繁荣新城,从默默无闻到强势崛起,谱写了一曲曲辉煌乐章,缔造了一个个创新传奇,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成就了一座规模初具、活力尽显的现代工业园区。

    如今,跻身“国家队”的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我市推进市域一体化、全域城市化的使命与责任,激情发展、转型跨越的大旗已经在这片热土上猎猎作响……

    战略发展高地——8年来,保持“后发快进”的强劲态势,在奋进中积聚能量,刷新了在威海发展坐标上的地位

    在威海发展的大坐标上,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市经济转型跨越、突破发展的主战场、“急先锋”,历届市委、市政府对其发展都给予极大的关注。

    2005年上半年,带着各级领导和全市人民的热望和期许,带着人们创新创业的满腔激情和喜悦,一个全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板块——威海市工业园开启建设大幕。

    时隔3年,2008年4月,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市委、市政府又作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举全市之力”打造新兴经济发展板块和新型城市化建设承载区,将市中心向南部扩展,威海市工业园更名为威海工业新区。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在全市“一体化发展”全新构架下,工业新区成为“两轴支撑”向南延伸一轴的重要节点。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工业新区领导班子勇担重任,掀起了新一轮创业热潮。

    2013年岁末,威海工业新区又一次站在了全新的发展坐标系上——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8年发展,三度跨越,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如同一个婴孩成长为风华正茂的少年,奋进与精彩一路刻画在成长的年轮上。

    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之初,在不少人眼中,这个由草庙子镇、蔄山镇、汪疃镇构筑的三角形区域,似乎优势并不那么明显:地处市区最南端,区位偏远;主打“工业”,产业单一;周边不靠山不靠海,多是农村,基础薄弱……

 

    但在当年充满创业激情和信心的工业新区人看来,这些不足却也是工业新区的优势所在。

    区位上,威海工业新区虽然远离市区,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区南拓以及承接产业转移,这里无疑会成为一体化大威海未来最具发展优势的区域,而这也正是我市成立工业新区的初衷。况且,工业新区地处威海城市群的中心地带,区域广阔,空间无限。

    产业上,工业新区名为“工业”,实为综合性开发园区,有能力、有资源、有空间走“工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之路。现代农业以及商贸物流、旅游等服务业,都将成为构筑未来工业新区的主导产业。

    资源上,工业新区周边虽然多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但这恰恰为工业新区打造“生态型工业新城”提供了最充足的自然资源条件和最生态化的环境。

    用科学发展观辩证、长远的眼光,当时的威海工业新区人看到了工业新区发展的巨大潜力。他们带着“后发快进”的强劲态势,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上下一心,众志成城,豪情满怀地踏上了实干激情创业之旅,拉开了大发展、大跨越的序幕。

    “那时这里就是一片空白,没有自己的办公楼,没有办公用车,没有经费,但每个人心里都非常清楚,工业新区的任务就是创新突破,加快发展,就是要做威海率先发展的排头兵。”工作人员回忆威海工业新区初创期如是说。

    资金短缺是当初工业新区开发建设面临的首要难题。对此,工业新区管委不等不靠,创新思路,大手笔运作。他们采取BOT融资、银企对接等模式,在工业新区成立当年便成功吸引了8亿多元的社会资金,此后新城建设步伐一路加速,根基不断夯实。

    2008年,工业新区拉开了大路网建设的帷幕,“1号路”的江苏路于当年7月10日正式开工建设,全年破土动工建设5条主干道路,道路总长8.8公里。

    2010年,江苏西路建成通车;2011年,高速东辅路等5条全长2.1公里的道路建成通车;2012年,总投资1.3亿余元,新建或改造了包括常州路、金华南路、云南路东段等在内的9条全长35公里的道路;2013年,高标准实施新俚李线路基工程、303省道大修等一批道路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路网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区域承载力,工业新区累计投入50多亿元,按照产业发展及城市需求建设基础设施,目前以开元路、江苏路、浙江路、台湾路等为骨干的公路网络框架已经形成,建成污水处理厂、净水厂、热电厂、集中供热站等一批重点市政工程,实现了道路、雨水、污水、自来水、天然气、电力、热力、通信、有线、宽带、场地平整等“十通一平”;同时,绿化、亮化、美化建设高标准推进,全区面貌焕然一新。

    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工业新区人肩负着市委、市政府的期望,借力蓝色经济区建设大潮,紧紧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信息、海洋科技开发、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择商选资,加快项目推进,狠抓企业培育,高起点构筑产业高点,打造现代化工业新城。

    8年间,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承载能力和配套水平大幅提升,发展框架全面拉开;从百业待兴到基业初定,全区上下咬定发展不放松,以跻身省级开发区第一方阵、成为全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工业区”的成绩,为升级再创业打下坚实基础;从农业生产到工业振兴,全区上下坚定不移抓产业,以先进制造业的充分集聚,为升级再创业提供有力支撑;从旧村旧容到新区新貌,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建新城,以软硬环境的全面提升,为升级再创业搭建宽广平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孙述涛到临港区调研 要求实现区域发展新突破
下一篇:威海临港区树立先行理念 完善大设施优化大环境

鲁公网安备 371003020001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2

威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 鲁备200900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ICP备06041465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whcmw2009@126.com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1-5191950

网站热线:0631-5191412  网络实名:威海传媒网  网络设计/系统支持:威海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