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区动态 > 环翠区 > 正文

温泉“铁工厂”竟是“潍柴”前身:手摇大甩轮转起生产线
2022-06-14 09:24:31   来源:威海传媒网   

 

 

仲夏之际,走进张家山村内,杜鹃花、蘑菇大棚并列在村头一侧;渐深处,大片农田分列在山侧种植区内,溪水汩汩,350亩花椒拔节生长,绘就绿意盎然的田园画卷。

70多年前,这里曾经有一座“铁工厂”。1946年,一个特殊的行业、一群特殊的人来到张家山,他们历经战火纷飞的洗礼、困难坎坷的磨炼和复杂环境的考验,在这里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没有精密的铣床,就用粗陋的钻床代替;没有动力设备,就用手摇大甩轮顶上,没有技术和经验,用简陋的工具在铁疙瘩上一点点地“抠”出发动机……他们就是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第一代建设者——环海铁工厂的兵工战士。

《潍坊柴油机厂志》有着这样一句醒目的话:“潍柴1946年初创建于山东省威海市”。该志系统地记载了环海铁工厂在战争年代几经辗转,最终发展壮大成为潍柴集团的奋斗历程。

从那个曾在敌人围追堵截下四处迁移的小工厂,到领航中国柴油机研发制造的龙头级企业,从“几十根木桩撑起的一间大瓦房”的军工厂,到如今成为铸造国之重器的国之重企,这一条“红色生产线”唤醒胶东兵工厂的峥嵘记忆,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人们身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

砥砺前行的兵工厂

在张家山村,有一个环海铁工厂展馆,展馆墙上书写的“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满满都是时代的印记。

走进环海铁工厂展馆,里面展示着钻孔机、仪表车床、锥丝机等生产工具,不少设备已被漫长岁月腐蚀的锈迹斑斑,这里曾经是一座兵工厂,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段威海往事。

1946年1月,威海卫市武装部以裕成铁工厂为基础,成立了建国铁工合作社,当时有工人8名,设备6台,主要从事军工修理。同年3月16日,为扩大生产,支援解放战争,威海卫市武装部决定将建国铁工合作社更名为环海铁工厂。

1946年9月,国民党军队向胶东解放区发动进攻,上级党组织决定将环海铁工厂转移,并提出“不把一颗铁钉留给敌人”的口号,工人们用马车搬运机器和行李,人员全部随车步行,人拉肩扛,日夜抢运,仅用了不到3天的时间,就把设备和物资安全地转移到离城区20公里的张家山。

张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华刚听老人说过,在那个革命年代里,对于兵工厂的到来,村里的人给予了最大的支持,没有厂房,就改造学校,张家山村的孩子们就全部转移到村里的家庙上课。家庙当学堂,教室改厂房,在村民们的无私奉献和帮助下,工厂很快得以重建并恢复生产。

当时的工厂主要生产和维修“七九”式步枪,面对白手起家的局面,兵工人没有被困难击垮,他们在粗陋的钻床上打磨器械,用费时费力的手摇大甩轮当做动力,靠拆卸国外先进的机器摸索着生产,就这样在艰苦环境下为前线部队解决枪支弹药问题。

1947年,威海保卫战爆发,环海铁工厂再次转移,转移到了桥头镇观里东村,后又并入设在文登的兵工六厂。

环海铁工厂除了军工生产外,还在民用领域进行了探索,尽管生产环境恶劣,没有经验和技术,但是工人们有的是信心和力量,他们用双手测绘了一台德国11马力低速柴油机,用简陋的工具在铁疙瘩上一点点地抠,硬是为厂里“抠”出了第一台发动机。

直至1948年,军工局从原环海铁工厂的人员设备中,调出12名工人,前往潍县坊子筹建大华机器厂,生产出山东解放后的第一批柴油机,后来大华机器厂正式挂牌为潍坊柴油机厂,最终成为潍柴动力的前身。

张家山的兵工情缘

从1946年9月至1947年2月,环海铁工厂在张家山村驻扎有半年多的时间。如今在村子里,仍可以见到机械加工车间、枪膛掏制处、民兵宿舍区等旧址。

为什么张家山能够成为兵工厂战时转移的首选之地?

这里曾经是威海卫的政治、军事中心,抗日战争爆发后,村里较早设立了党的地下联络点,成为共产党开展地下活动的“交通站”,1944年9月,威海卫行政办事处转移至张家山,办公人员三百余名,使张家山成为威海卫的政治、军事中心,1945年8月威海卫光复后,威海卫行政办事处并入威海卫人民政府迁回市区。

淳朴正直的张家山村人,接受民主思想,开展多种形式的对敌斗争,推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民主文化运动等,在革命战争年代,张家山牺牲的烈士达19名,是周边烈士最多的村之一。

村民张起政的房子紧挨着民兵宿舍区,1932年出生的他对于那段历史仍有记忆,“因为工厂设在了村里,成群的青年小伙排着队工作,排着队休息,都很有纪律,那时候村里一直有民兵持枪站岗。”张起政说。

那个年代,在庄稼人的眼中,兵工厂代表了最先进的技术,“那时候一杆枪能顶700斤苞米,值钱着呢。”张起政说。

兵工厂的到来,也改变了张家山人的生活。没有生产任务时,工人们成立了一支宣传队,有时也会向村里借女同志参与演出,厂里曾排了一个名为《壮志凌云》的小剧,剧中的女主角便是村里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女青年,剧目的成功演出还一度成为了山沟里的佳话。

“兵工厂还曾经在村里放电影,邀请全村老少去看,为此厂里搞来了一台18马力的发电机,还是手摇的那种,但是结果刚演不多久发电机就罢工了,最后电影也没有看的成。”张起政回忆起兵工厂在村子里的故事,仿佛历历在目。

如何让红色记忆永不褪色?2021年,温泉镇实施了环海铁工厂复原项目,于原威海环海铁工厂旧址附近修建展馆,广泛搜集档案资料,丰富布展内容,同时征集废旧步枪、子弹壳、手推车、机械设备等相关历史物件。

现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潍柴集团党性教育基地,新一代潍柴人专程来到这里寻访故地,这一条“红色生产线”牵起了两地情,代代相传的奋斗精神,也为张家山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红色动能”。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威海市环翠区桥头镇开展防范非法集资“七进”宣传活动
下一篇: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 | “小庄”不小,大有作为

鲁公网安备 371003020001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2

威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 鲁备200900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ICP备06041465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whcmw2009@126.com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1-5191950

网站热线:0631-5191412  网络实名:威海传媒网  网络设计/系统支持:威海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