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位于威海南海新区的北京高科威海科创城正在加速建设,20栋比肩而立的办公大楼及生产厂房已经拔地而起,其中已有4栋进入装修收尾阶段。
在这片建筑群中,有一栋实验楼和一座加工车间是给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任露泉及其团队。任露泉院士要带领专家团队在这里打造国家级实验室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围绕仿生机械与材料、仿生智能制造等领域,进行相关科研成果转化,打造培育以仿生技术为鲜明特色的产业经济。
选择威海南海新区,打动任露泉院士的正是完善的创新载体平台、贴心的项目服务、优渥的扶持政策和优良的生态环境。
在任露泉院士团队的引入过程中,除了办公场所5年免费使用、为研究院提供专项扶持资金、提供人才扶持政策等“规定动作”,还把“一事一议”贯穿始终,为研究院长远发展设计了一些“自选动作”,只要利于研究院的未来发展,土地拓展、配套资金、申请上级项目资助等事宜,都可以进行单独讨论。
“对于南海新区来说,实现弯道超车推动高质量发展,科教是条捷径,所以我们下大力气厚植科教基础,搭建创新平台,精心筑巢引凤,大力聚才引智,向高校科研院所深挖创新源泉,为可持续发展蓄足后劲。”南海新区管委负责人说。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南海新区在壮大“高校朋友圈”的征程上一路高歌猛进。
威海南海新区围绕科技创新,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构建体制机制、建设创新体系、推进成果转化、搭建创新平台等方面,制定了16条扶持政策,并且每个扶持条目都明码标价,特殊重大事项“一事一议”。此外,打造一流的创新载体,以科教引领创新发展,建设起了总面积36万平方米的蓝色创业谷和28万平方米的华山金屿双创孵化产业园两大专业孵化器,以及总面积22万平方米的北京高科威海科创城,以载体集聚资源集聚优势,为科教创新提供广阔空间,打造有竞争力的科教园区。还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和“特聘专家”资助计划,建立高层次人才、特殊专业人才和急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引进人才实行“保姆式”贴心服务和“套餐式”政策扶持。
有了扶持政策和载体平台,威海南海新区就全心全力加大招引力度。今年,南海新区专门成立了产学研与科创产业发展指挥部,主动出击,奔向各大高校科研院所谈合作,谋发展。据南海新区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威海南海新区的招商团队先后走访了北京高科联盟成员高校以及四川大学、吉林大学等2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邀请来天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各高校高校的百余批专家教授人才团队到南海新区考察,加强互相交流,推动相关合作。
拿出真心诚意筑巢引凤,高校科教资源也源源不断涌向威海南海新区,昔日的盐碱荒滩变身为一座科教新区。今年以来,韩国仁川大学签约、中铝大学揭牌、山东交通学院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揭牌、西北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研究院建设完成开始进行设备安装,北京高科威海科创城内也已经有国家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研究院等3个国家级实验室,以及山东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入驻或确认入驻。
如今,威海南海新区居民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这是因为南海新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在开发建设中,南海新区高规格布局教育,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大、中、小、幼完整的一体化教育发展蓝图, “学在南海”的品牌正不断强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