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威海南海新区山东铝业职业学院电子商务学院,学生们正在学习电子商务运营相关知识。电子商务学院是山东铝业职业学院今年刚刚引进的一处产教融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山铝学院和山东伯润金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学生可在基地带薪顶岗实习,实现了企业需求与学校供给无缝对接。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学生实训基地山铝学院与伯润金服信息科技公司的牵手,是威海南海新区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创新发展,实现新动能聚集的一个缩影。站在创新攻坚发展新起点上的威海南海新区,坚持把科技引领和平台建设牢牢抓在手上,建起了高校“朋友圈”,依托北交大(威海)、山东铝业职业学院等优势资源,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实现了人才和产业的无缝对接。
以山东铝业职业学院为例,学院的机械工程学院与南海新区内的威海先临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威海鑫视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技能训练学习伙伴关系,学生上午进行课堂学习,下午进入车间实习操作,通过外部教育力量规范引导,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继续教育学院结合“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国家工业战略目标,围绕南海新动能聚集区产业特点,开设工业机器人技能加学历培训项目。近期,学院将与国内行业领先的华拓金服公司深化合作,以人才孵化育成为承接先导,打造山东省内规模最大的金融服务外包产业。
“产教融合的基础是产,教是支撑。企业看中我们的人力资源,我们的优势是给企业提供熟练的产业工人。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让学生从‘先学习再工作’转变为‘边工作边学习’,在学生培训中开展‘订单式’‘互动式’合作,为南海新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才支撑。”山东铝业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山铝学院自入驻南海新区以来,紧扣海洋经济发展主题,积淀形成一整套产业人才教育培养新模式,突出企业需用人才的提前对接、度身培养,使学院成为“金蓝领”的锻造之地。
同样,在北交大(威海),学校与南海新区也不断深化合作,推动产教融合。今年上半年,北交大组织考察团来到南海新区进行考察,就深化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平台建设和校企考察合作等相关事宜进行座谈,并表示,北交大将立足于自身学科特色和技术研发优势,充分发挥双方在经济、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优势,加快构建校地合作发展共同体,全面助力南海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南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
“依托高校资源,聚焦产业发展,推进产教融合,我们以校企合作为重点,加大产学研平台建设,与北京高科联盟、西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科创城,打造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端人才聚集的‘硅谷’。”威海南海新区工委委员谭志刚说。
现在,威海南海新区正进一步深化与北京高科大学联盟13所高校政产学研合作,加快北京高科威海科创城建设进度。此外,依托专业孵化器,南海新区构建起“高校院所苗圃+政府孵化加速+企业园区产业”科技创新全产业链承载平台。
威海南海的“高校朋友圈”越来越大,目前,区内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蓝色创业谷、国家级众创空间智谷咖啡和科技产业加速器正集聚吸纳、支撑创新的活力,蓝色创业谷内已入驻企业200多家,加速器内已有爱而生智能科技、华港智能科技等多家企业入驻并进行中试或投产,孵化器承担的山东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华山金屿双创孵化产业园项目也在加快建设,着力打造集双创助推、全程培训等于一体的自主创新平台,目前,已有一批企业和项目入驻。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肖加奇在威海南海新区成立海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可燃冰的勘探开发工作。和他一起搞可燃冰研究的,还有4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以及专家领衔的科研团队。
肖加奇等5名专家在可燃冰领域的研究各有侧重,研究方向基本涵盖了可燃冰勘探研发的大部分重点环节。5名专家如果握指成拳,用一个拳头用力,势必会推动全国可燃冰勘探开发实现大进步。所以,早在很久之前,他们就想合作进军可燃冰勘探开发领域。可是考察了很多区域,都没有入得了他们的“法眼”。
选择创业环境,他们看重的是什么?“当地政府必须得全力支持这个产业的发展,重点还得有一定的海洋工程产业基础,能使我们的学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这是肖加奇列出的找合作对象的标准。
人才最关心的是找到发挥自身才能的“着力点”,产业链就是最具吸引力的“着力点”。
肖加奇与威海南海新区初识于去年底的一场海洋经济论坛。南海新区自主设计研发了“威海南海•海梦”号海洋资源调查船,海洋油气装备研发机构正在科研攻关,多家海洋石油管材企业打破国际技术垄断……这些在海洋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引起了肖加奇等专家的兴趣。“要不等年后去现场考察一下?”各专家达成一致意见,今年年初首次齐聚南海新区考察。
实地考察结束后的座谈会上,南海新区管委负责人与各专家只面对面谈了十几分钟,场地安排、扶持政策等全部敲定。肖加奇等人也看到了南海新区发挥海洋优势、深挖海洋潜力的决心,当即决定在南海新区成立山东蓝海可燃冰勘探开发研究院,几个月后成立了威海海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南海新区海洋经济规模实现再壮大。
“以产业招人才,为产业聚人才,只有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才能吸引来更多的专业对口高端人才,才能让引进的高端人才与本地产业发展完美契合,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南海新区管委负责人说。
作为国家战略海洋经济新区,涉海产业是南海新区的主打产业,涉海产业链上的“人才链”自然也颇为庞大。截至目前,南海新区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科技等涉海产业中,已经汇集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省“外专双百计划”专家等一批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现在,南海新区还加快与“两院”院士合作,积极筹备“2018国际海洋碳汇论坛”,深入开展海洋碳汇技术研发,全力打造国家第一个蓝碳示范开发区。
在石墨烯、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中,南海新区也依靠逐步壮大的产业集群,引来了10多名高端人才及创业团队。
“高端人才关心的除了‘有没有适合自己的产业’,还有‘有没有能够施展才华的平台’。”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蓝色创业谷负责人赵明波看来,引进的高端人才也需要高端的施展平台。
现在,南海新区建设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蓝色创业谷、华山金屿双创孵化园、北京高科威海科创城、中铝职教园等创新创业平台,创业创业平台总面积达110多万平方米。还建立离岸协同孵化中心,与多所高校院所对接合作,搭建外地科技成果与本地优势产业高效对接桥梁,实现“异地孵化、南海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