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要闻 > 正文

威海市临港区:现代化园区里点“豆”成金
2025-04-27 15:28:29   来源:威海传媒网   

在威海市临港区,一座充满生机的现代化园区内,豆香四溢。这里是打铁豆腐工坊园区的生产基地,600多年历史的“打铁豆腐”制作技艺,在“非遗传承”与“创新管理”的双翼下,闪耀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光芒。

4月18日,走进威海市打铁豆腐工坊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车间,机械的嗡鸣声与豆香交织,勾勒出现代工业的活力场景。工人们身着统一制服,戴防尘帽、口罩和手套,专注地进行着豆制品加工操作。浸泡池中,饱满的黄豆在清水中舒展;半自动化生产线上,磨浆、滤渣、煮浆、点卤等工序有条不紊。“过去用石磨,一天只能磨百余斤,现在一台机器日产上万斤。”车间主任朱来良站在一台全自动磨浆机旁介绍。

工坊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七道核心工序已实现机械化升级,既保障了效率,又让“老味道”稳定如一。标准化生产的背后,是打铁豆腐工坊园区的“小作坊园区化管理”运作模式。过去,豆制品小作坊普遍面临“散乱差”的困境。2014年,打铁豆腐工坊园区应运而生,将草庙子镇打铁村19家分散的小作坊整合入园。随后,“打铁豆腐制作技艺”入选威海市非遗名录。

整合初期,园区各工坊标准不一、原料混杂,管理难度大。“实行‘小作坊园区化管理’运作模式后,从卫生监管到工艺标准,严控每个细节;从原料采购到追溯配送,每个环节统一规范,确保每块豆腐的品质可追溯。”公司运营总监朱乐拿起手边的内酯豆腐成品,扫描了一下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生产日期、批次报告、检验数据一目了然。“‘透明供应链’让消费者吃得安心、放心。”朱乐说。如今,园区内原料仓库还与辖区食药监智慧平台联通,每一批大豆的来源、检测结果皆可追踪。这种创新实践不仅让非遗手艺焕发新生,更成为全国食品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典范。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推动着产品线的延伸。园区在坚守传统卤水豆腐的基础上,开发了五香豆干、内酯豆腐、豆皮等30余种衍生品,日产量豆腐8吨、豆皮11吨、豆干2吨,并推出预包装产品进军商超和电商平台。

目前,“打铁豆腐”产品已覆盖学校食堂、餐饮企业、社区及海外市场。去年园区营业额突破7000万元。眼下,园区正在计划通过国际展会,将“打铁豆腐”推向日韩市场。“既要走出去,也要学回来,吸收国外先进工艺,让传统手艺与国际接轨。”朱乐信心满满。非遗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民生温度的传递。600年的“打铁豆腐”文化,曾滋养了一代代打铁村村民。

如今,园区带动周边超百人就业,人均年增收5万元,许多村民从“小作坊主”转型为产业工人。打铁村村民王会永在车间工作10年,他笑着说:“过去自家做豆腐,起早贪黑还怕卖不掉,现在按月领工资,日子踏实多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博世特:一季度订单激增200%
下一篇:最后一页

鲁公网安备 371003020001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2

威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 鲁备200900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ICP备06041465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whcmw2009@126.com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1-5191950

网站热线:0631-5191412  网络实名:威海传媒网  网络设计/系统支持:威海传媒网